序:潘作琴是《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指为反动大地主的寻乌县地主潘明征(绰号“屎缸伯公”)的孙子,更被毛泽东称为汕头西医第二个好手,由此我便想查查此人的履历,并借此整理了一篇年表。
潘作琴,Dr. Tsoh Chen Peter Pan,1899-1959
1899年 出生于寻乌。
1912年(13岁)去英国留学。
1920-21 Treasurer of the University's Sino Scottish Society 中国-苏格兰社司库。
1921 Vice-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副总裁。
1922-23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总裁。
1922-24 Committee member 成为中国-苏格兰社委员会成员。
1924年10月24日(25岁)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MBBS,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
1924年末-25年初 潘初回国时,寻乌教会医院出千二百元一年请他,不就。
1930年5月 毛做《寻乌调查》,此时潘作琴在汕头行医,月入千多元。
1932年1月30日(33岁)潘作琴的次子潘其瑞在汕头出生。
1936年2月20日 《大汉公报》第四版载:潘作琴举为汕头市新年国际联欢会会长。
1938年4月14日(39岁)在香港注册行医,住所在Tytam Village,Stanley(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April 22,1938,Notice #326)。
1941年 搬家到CumberlandRoad,Kowloon Tong(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May 9,1941,Notice #558)。
1941-1942 在日占困难时期被选为中华宣道会执事(值理)。
约1942年 离开香港。
1944年末-1945年初(45岁) 作为秀州中学合并后的赣州联中的校董,将学生接到老家寻乌复课,二子名潘其铮、潘其瑞,此时也在此校读书。
1945年3月15日,,赣州联中在寻乌开校,共8个班级,条件艰苦,皆得仰仗潘作琴协助生活。
1945年6月 形势再次告急,赣州联中提前结束学期迁离寻乌后解散。
1945年9月 根据黄永玉的《蜜泪》,日本投降时潘作琴在老家寻乌。根据黄《我的文学生涯》,抗日时期潘作琴平日在美军飞机场工作,周末回寻乌行医,开了一间医务室。
1946年3月 新任的汕头市长翁桂清任命潘作琴为仁慈博爱医院院长(可见于《汕头市中心医院院史:1922-2012》第一章 医院创建和早期的曲折发展-第二节民国汕头市政府主管时期-二,潘作琴院长的积极进取)。
1952年 二子潘其铮、潘其瑞共同远赴加拿大求学。
1952-1954年 移居北婆罗洲。
1954年6月17日 入籍英国,此时居住于北婆罗洲(沙巴)。
1957年12月8日 被选为巴色会亚庇支会长老。
1958年 邀同友人赠装亚庇支会圣堂电扇六枝。
1958年 因其在婆罗洲为青年和医学的服务获得OBE(不列颠帝国勋章)。
1958年1月1日(59岁) 在St James's Palace授勋。
1959年1月25日 改选为亚庇支会董事。
1959年10月25日 在亚庇去世 享年60岁。
1960年1月10日,夫人周美玉(Mary Honora Ewing-Chow)(原任地方教育委员)赴美前,于亚庇支会临行话别,(周美玉兄弟名周耀康)。
其他:
潘作琴,Dr. Tsoh Chen Peter Pan,1899-1959
1899年 出生于寻乌。
1912年(13岁)去英国留学。
1920-21 Treasurer of the University's Sino Scottish Society 中国-苏格兰社司库。
1921 Vice-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副总裁。
1922-23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总裁。
1922-24 Committee member 成为中国-苏格兰社委员会成员。
1924年10月24日(25岁)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MBBS,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
1924年末-25年初 潘初回国时,寻乌教会医院出千二百元一年请他,不就。
1930年5月 毛做《寻乌调查》,此时潘作琴在汕头行医,月入千多元。
1932年1月30日(33岁)潘作琴的次子潘其瑞在汕头出生。
1936年2月20日 《大汉公报》第四版载:潘作琴举为汕头市新年国际联欢会会长。
1938年4月14日(39岁)在香港注册行医,住所在Tytam Village,Stanley(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April 22,1938,Notice #326)。
1941年 搬家到CumberlandRoad,Kowloon Tong(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May 9,1941,Notice #558)。
1941-1942 在日占困难时期被选为中华宣道会执事(值理)。
约1942年 离开香港。
1944年末-1945年初(45岁) 作为秀州中学合并后的赣州联中的校董,将学生接到老家寻乌复课,二子名潘其铮、潘其瑞,此时也在此校读书。
1945年3月15日,,赣州联中在寻乌开校,共8个班级,条件艰苦,皆得仰仗潘作琴协助生活。
1945年6月 形势再次告急,赣州联中提前结束学期迁离寻乌后解散。
1945年9月 根据黄永玉的《蜜泪》,日本投降时潘作琴在老家寻乌。根据黄《我的文学生涯》,抗日时期潘作琴平日在美军飞机场工作,周末回寻乌行医,开了一间医务室。
1946年3月 新任的汕头市长翁桂清任命潘作琴为仁慈博爱医院院长(可见于《汕头市中心医院院史:1922-2012》第一章 医院创建和早期的曲折发展-第二节民国汕头市政府主管时期-二,潘作琴院长的积极进取)。
1952年 二子潘其铮、潘其瑞共同远赴加拿大求学。
1952-1954年 移居北婆罗洲。
1954年6月17日 入籍英国,此时居住于北婆罗洲(沙巴)。
1957年12月8日 被选为巴色会亚庇支会长老。
1958年 邀同友人赠装亚庇支会圣堂电扇六枝。
1958年 因其在婆罗洲为青年和医学的服务获得OBE(不列颠帝国勋章)。
1958年1月1日(59岁) 在St James's Palace授勋。
1959年1月25日 改选为亚庇支会董事。
1959年10月25日 在亚庇去世 享年60岁。
1960年1月10日,夫人周美玉(Mary Honora Ewing-Chow)(原任地方教育委员)赴美前,于亚庇支会临行话别,(周美玉兄弟名周耀康)。
其他:
- 潘作琴进入天主教的契机是在内地收到土匪惊吓,被倪林和平传道后入教。
- 潘作琴多次致函和明信片给吴稚晖,是否有交情?
- 为何从汕头移居婆罗洲?
- 根据其内侄亚拿所述,潘作琴曾为伊丽莎白女王御医,较可疑。
有点意思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