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3

娇客?用错了吗?有可能!

《宰执天下》最新一章『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01)』里面有一句话: "平章家的娇客无所不用其极。做岳父的脸色如何好得起来?"蔡确笑道。 我很好奇『娇客』一词的含义,查后发现出自黄庭坚的诗《次韵子瞻和王子立风雨败书屋有感》: 妇翁不可挝,王郎非娇客。 《幼学琼林》也有 新婿曰娇客, 贵婿曰乘龙。 这样的说法。看来哥斯拉 精通典故 真的是名不虚传。 不过慢着,这句 任渊注:"按今俗间以婿为娇客。" 是什么意思? 任渊(1090-1164年)著有《 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其书 初稿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此时距离哥斯拉假定的元丰十年左右(1087年)可是有段距离了。按照任渊的说法,当时有此风俗称婿为『娇客』,那么向前推二十四年是否就已出现这样的说法,我觉得还是不能肯定。 而黄庭坚( 1045年-1105年) 写下上面那句诗的时间可以根据 《次韵子瞻和王子立风雨败书屋有感》中苏轼和王子立的生卒年来判断。苏轼卒于1101年,而根据苏轼的《东坡志林-卷一-忆王子立》来看,王比苏死的更早。而根据此文的上一篇《东坡志林-卷一-儋耳夜书》中提到自己在乙卯年,即元符二年(1099年)之事,那么可以猜测王子立应当也是在这几年前后死去的。总之,黄庭坚写下上述诗句的最晚时间是1099年。而最早时间应当是苏黄二人结识的时间,即黄庭坚进士的治平四年(1067年)。 说了这么多,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黄庭坚在几十年前写下的诗,几十年后还为人们称道,甚至进入风俗话语,成为一个新的单词,那么这慢长的流传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现代是个快节奏的时代,因此我不能想象那个时代里一首诗竟然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上面的结论就是黄庭坚写诗的时间大概也在《宰执天下》故事发生的前几年,所以我觉得,只是有一定可能在当时就有以『娇客』指代女婿的说法,而非必然。再加上黄庭坚终身仕途不顺,最高只做到起居舍人,且为新党排斥,蔡确作为熟知黄的人,很自然地引用他的诗句,甚至把其中的单字当作口语用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最后还是佩服一下哥斯拉同志强大的古典功底,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资治通鉴-豫让刺赵襄子

1,襄子如厕心动     什么叫心动?现代普遍认为是指直觉。在过去,神鬼之说能直接写到史书里,信誓旦旦,并且加上天佑XX的含义。但是现在,我们只能认为这是赵襄子疑神疑鬼碰巧抓住了一个刺客。史书里只写了赵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但是没写他每天让人搜查房间几次,如果他每天都会来这么几次,那神鬼的成分就大大减轻了。 2,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现代社会有没有继承古代『杀人复仇』的观念?实际上没有。现代法治观念认为,杀人是对社会的破坏行为,也是对被害者继承人的损害,因此量刑会着重在社会影响(刑事责任)和继承损害(民事责任)上下手。     而春秋时期,法理不发达,人们对于杀人的理解还是『杀人偿命,报复无罪』。所以虽然豫让是刺客,赵襄子仍锢宥于传统观念,认为他是义士。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春秋和后来的历史中人们的观念差别很大。春秋时期,人们还是很尊重传统,生死不改。但是到秦朝的『等死,死国可乎』就已经不把社会道德观念放在眼里,而只求利益了。 3,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     好基友干一杯,来世再相会。 4,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为人臣怀二心者』指谁?赵襄子啊。豫让费这么大劲,其实一点儿杀掉赵襄子的信心都没,所以战略目的就是要羞辱赵襄子。     这段使豫让青史留名的文字逻辑复杂,豫让通过飞蛾扑火一般的刺杀行动表达了自己是个传统道德的捍卫者;反观赵襄子,击杀原主人智伯,又伙同韩魏分晋,是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这种思想在资治通鉴里是最正统的统治者思维。     但是,战国策里有这么一条『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才是春秋时期侠士们的看法,司马光不提这一点,意在确立愚昧的全面忠臣思想,消灭『国士遇我,我报国士』的片面忠臣思想。资治通鉴,其名不虚。

资治通鉴-智伯之亡也

1,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 道德是人际关系准则的最高集合,也就是说,道德仅限于人际交往,牵强一点儿也可以用在小团体之间的交往上。而只有在具体的人身上,才能的说法才有意义。在适用尺度问题上,道德和才能是一致的。 资,古代一般是指辅佐。也就是说司马光认为才能只是道德的辅佐,没有才能,只拥有道德也可以受人尊敬。我想古代和现代对于才能的定义不同,古代的才能一般指专业才能,比如执政水利;现代则更侧重智力和普遍才能。古代一个人的道德靠看书就能养成,但是现代人的道德必须建立在高智力水平上。所以我的理解如下: 才能是一个人道德高尚的依靠,道德是一个人才能发挥的向导。只有有才能的人,才有可能谈到他道德是不是高尚;而道德的高尚是一个人把才能发挥到正确领域的保证。 2,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愚人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我想起来和这里的一句话差不多的一句,是说殷纣王的:『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照司马光的看法,纣王大概是个十足的小人,不过司马光身为人臣,当然不能举这个例子来诽谤天子,所以也就略过去了。 我们现在生活在平等的社会,很难再以『朕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心态来看问题,但是司马光确实是抱着主人翁的心态来写这本书的,所以预设的立场就是『彼欲为不善,我当如何处』,把所有人都当成敌人。这种心态现在当然也可以有,不过未来就很难说了。 还有一点,司马光把个人才能看作是国家财产,上天赐予的都归天子,所以我让你用你才能用,不让你用你边儿呆着去。这也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不足道也。 3,德者人之所严,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道德模范是人人尊敬的对象,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当;有才能的人也受尊敬,但是更多的是嫉妒,因为才能人人想要。这个现象司马光有没有解释?为什么才者人之所爱?因为才能使人当官发财,使人能为人所用。道德则不行。道德标准的变迁时时都在发生,但只有为人民服务不变。

拟挽歌辞 陶渊明

拟挽歌辞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拟挽歌辞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拟挽歌辞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 蕉峣 。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约会大作战,结局大概比诚哥更惨――正常来说

约会大作战里居然设定了精灵的暴走,很难想象故事发展到最后,精灵之间面对彼此的时候,进行精灵总暴走的场景。 大概会比诚哥更惨吧。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当然,不会不出意外的。 但我还是想不到会发生什么,不知道制作组会搞出什么样奇葩的剧情来让五河士道过关。大概还是开挂。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老燕稚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棱。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问题儿童』完结!!

一周之前,《问题儿童都来自异世界》放送第十话,春番完结。我是一周之后看到的结局,并且几乎是以补番的速度看完的,激烈的战斗和深刻的思考使我感触很深,特此写文总结。 作者融汇印度教神话和欧洲中世纪传说,使用了gift这个概念来统一这些传说中的不可思议之处,并构思了箱庭世界(玩过H-Game《箱娘》没?)来承载统一后的世界格局,确实是很新鲜的设想。至于作者提出的世界观,则和佛家的世界观不谋而合,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学习了禅宗之后搞出来的。如果是的话,那作者的文化底蕴当再上一层楼。 作者在《问题儿童》里提出的世界是一个活跃的箱庭世界和一个静止的世界历史平行发展,偶有交错的历史。在箱庭世界里,人们可以拿出任意时间的历史作为素材来发展自己的gift和共同体,数千年历史几乎可以视作墙壁上的一幅巨画,谁喜欢什么,就可以拿走什么来用。例如Pest的『八千万恶灵』功绩就是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真实历史,她可以以此功绩上升到魔王的地位,并向太阳发起复仇,而这仇恨也是来自于真实历史。可见箱庭世界对于真实世界的依赖和运用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禅宗认为过去现在未来就像一幅画挂在墙上,六道轮回就是这幅画与那幅画碰巧用了同一个人物,菩萨却是观画的人,跳出画面,看到命运本身。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我们无法断言,但是借鉴了这样思想的《问题儿童》的作者确实值得赞叹。 他的作品在未来应该还会出版,因此苛责目前的剧情单薄是没有意义的。我期待一个更加丰满的箱庭世界,和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因为作者的人物刻画还是欠缺一些火候,不知道是动画化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还是文本本身就有欠缺。 对了,这十话里我最喜欢的声音是梅尔,就是那个小地精。她的声优竟然是个成人,真令我吃惊。

全军尽墨

今天《宰执天下》又更新了一章,其中提到"全军尽墨"这个词,我不能理解,于是谷歌之,得其解释如下。 一,古时军败,俘虏皆施墨刑,曰"全军尽墨"。 原文在 此 ,我只摘取关键部分来说明。 四、墨刑,往脸上刺字并染墨。 《康熙字典》义项: "又五刑之一,凿其额,涅以墨书。《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 此条《故训汇纂》集释甚多,此处举隅一二: "《玉篇・土部》:墨,古罪墨刑。 "《汉书・刑法志》:墨,黥也。凿其额以墨涅之。" 墨刑与黥刑大体一致,均指在罪人额上刺字染墨。但在商周时期称为"墨",其后称为"黥"。根据此意推测,全军尽墨,乃是全军做了俘虏,脸上刺字充作奴隶作苦工去也。这也正好符合"全军覆没"的意思。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文中还提到墨字的诸多意义和出处,大多不符合"全军尽墨"的语境,唯有墨刑的含义稍通。 通家大多认为此说不合,因为没有典籍的支持。墨刑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长,直到光绪三十二年才废,但若说才子们到了民国才想起来把这件事入典,我觉得不可信。 二,墨通殁。 此说见 此 。 最后来看看"全军尽墨",这些天前世劫灰兄在问这个词,baiyu兄转发的博文应该说把所有相关资料都一网打尽,可惜却倾向于一种错误的解释: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这种解释的错误,前世劫灰兄说得很明白: 2.墨刑甚古,如此 尽墨 当是古语,而非新语。颇自相矛盾。 那么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 就是最简单的通假——墨通殁,尽墨即尽殁,所以全军尽墨即全军覆没。 至十月,正芳督筸兵千余援雒南,战败,及部将张上选皆死焉,一军尽殁将士不食已一日

恐怖分子和不对称战争

朝鲜宣称要玩人体炸弹,底下有人支持,说这是不对称战争,无奈之举。死几个朝鲜当兵的我无所谓,但说这是不对称战争就不对了,我得反驳。 两伊战争的时候,伊朗的装备设施全面落后于伊拉克,一开战,伊朗顶不住伊拉克的攻势,干脆拿出了最后一招,全员以身殉国,实施人海战术。我觉得这算是正宗的不对称战争,你有坦克我没有,那干脆有什么上什么,我跟你拼了,男子汉大丈夫,大不了一死。 中共打抗日战争的时候,顶不住日本摧枯拉朽的前进,干脆在敌后开辟战场,进行游击战和人民战争。虽然我觉得这太不光彩,很是丢人,但是也算是不对称战争。 现在有人说恐怖主义分子们干的也是不对称战争,我就纳了闷儿,伊朗他们再丢人也是在打仗,军人对军人的拼杀,恐怖分子们有哪回是对着军队上的?恐怖分子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给平民带来恐惧以动摇对方的统治,这算什么战争?这叫赶尽杀绝不成就改偷鸡摸狗,打不死你我恶心你。 恐怖分子罪恶滔天,但是还是有很多组织乃至国家争先恐后加入这个阵营,主要是因为自身的流氓本性所致。有人同情杀人犯,认为他们是无奈之举,但是身处彼人处境的人不是没有,但只有他成为了杀人犯,足见其本性之恶劣,不应该被怜悯。 国际局势千变万化,总的趋势还是走向了分裂。这次的分裂不像二战时候可以很容易地分出邪恶和正义,因为邪恶阵营有了更多经验,更多掩饰,居然也可以获得同情,标榜自身的无辜。世人警惕。

我看玉子市场

玉子市场是京阿尼自产动画部门的生死存亡之战,但是就我看来,虽然新番只放送到第9话而已,这场战斗却已经输掉了。 玉子市场的制作水准延续了京阿尼一贯的高水平,题材也是紧跟之前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围绕着校园生活展开,至于别的硬件软件也都一应俱全,那么为什么我说玉子市场输了? 因为这部片子的剧本不好。 动漫的精髓永远不是制作技术,而是故事情节。君不见一部制作相当白烂的灌篮高手直到现在还有人翻来覆去看,就是因为故事吸引人。那么玉子市场的故事缺失在了哪里,致使我不看好呢?我先说说我看过的京阿尼作品。 轻音少女,以高中校园的轻音乐乐队的成长为卖点,不仅主题明快,奋发向上,一集集之间连接也是剧情紧凑,给人深刻记忆。在我印象里能够记起来的重要画面就有很多,可见这部剧的成功。更不用说在音乐上这部剧的成就,我的手机里现在还保留着一个专辑,里面是轻音的曲目。 中二病也要谈恋爱,这是去年风靡日本的好制作,女主角多次登顶中日两国最受人喜爱的宝座。这部剧的鲜明特点就是中二病,也开创了把这件事升高到人生哲学高度的先河,而不是仅仅像其他作品中一样作为一个笑料的水平。其音乐制作启用的新人也不负众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CLANNAD,根据游戏改编的动漫作品,有游戏的大红大火在前,这部剧的质量当然也得以保证。 凉宫春日的忧郁,作为颠覆地球人价值观的作品,着眼点极其特别,正因如此,这部剧无论是大红还是黯淡,都会记载入动漫史的里程碑。 其余的我看的少一点,早期的更是没看过,所以挂一漏万见谅。 跟上述作品比起来,玉子市场的特殊性简直不值一提,既没有新鲜角度(中二病),也没有新鲜设定(凉宫),连音乐的水平都不行,如何能与前作相比?玉子市场的剧情主线有两条,一是德拉的寻找王妃之旅,一是玉子以时间为线的校园生活。但是第一条线路交代不明显,前几话里也没有起到提引剧情的作用,后一条路线则完全没有让人感兴趣的地方,高中女生的日常大家都看的够够的,再小清新的人也不可能被这种主题吸引了。 玉子市场制作时还着重强调了的一点就是兔子山市场街的美好气氛,但看了制作方的对这一点的表现方式之后,我觉得还不如不提这一点。市场街的氛围是不错,你送我东西我送你东西的,但是一来你们是要做生意的,强调送东西是什么意思?没有意义。二来你们的和谐气氛只集中在市场街成员对玉子这个自己人的照顾上,完全没有开

苏联故事

刚刚看完了《 苏联故事 》,触目惊心之余,自然也展开了思考,以下是我的几个思考点,肯定不严谨,只是几个方向。 1,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恐怖统治是雷同的吗?如有不同,那么根源是在哪里?我认为这个问题可能解释了两个野心家的性格对苏联的影响。 2,二战之前的苏德合作在其他国家的舆论界有没有佐证? 3,二战中前期苏德合作,后期苏德开战,为什么?是必然的吗? 4,二战后期英美与苏联合作,是明明白白知道苏联不是什么好东西,然后做好反苏准备?还是认为苏联可能真正参与到反法西斯事业当中? 5,二战之后冷战开始的根源应该就是苏联体制的罪恶,经历了法西斯战火的西方社会不可能接受一个有极大潜力发动世界战争的极权主义苏联。更何况苏联的战争罪行也不允许西方国家接受苏联。 6,二战之后苏联国内的迫害罪行不如二战之前和二战中那么众人皆知,为什么? 7,普京的KGB经历把他塑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俄罗斯选择普京又是出于何种深刻的因素? 8,俄罗斯对前苏的反思成果如何将决定俄罗斯,乃至相关国家,甚至全世界的未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9,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有多大可能再次成为苏联?当前的俄罗斯有多大程度上还是苏联? 10,作为一部纪录片,太过血腥和暴力的画面将决定这部片子的影响范围会缩小,纽伦堡悖论也出现在了纪录片的领域。 11,最后,马克思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造就了苏联?又有多大可能再造一个苏联?苏联还会举起马克思的理论吗?

寿者相

金刚经里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言成为菩萨不可拘于这四种境界。前三种都比较好理解,只是寿者相是什么,我一直不太懂。今天看到一种解释,有更强的说服力,我也把我的理解说一说。 寿者相其实并不是指菩萨执着于自己的寿命,大凡看破众生相的菩萨,不可能还执着于寿命。无论是自己珍惜寿命怕死,还是更高尚的度人未尽不舍得死,都属执念,而且是很低级的执念,可以说很没品,和菩萨的智慧不相称。因为一来,佛家有所谓的六道轮回,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样的过日子,菩萨应该具有与菩萨相应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到这点。何况菩萨在度过我相之后,也不应该在执着于自身了。二来,菩萨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传法,其次是度人,传法即度人,度人非传法。所以像观世音那样不度尽世人誓不成佛的绝对是执念。 寿者相既然不是对寿命和年月的执着,那么它是什么?它是对世间一切变化的执着,不能看破静止和运动的相对关系的执着。 运动必然是和时间同在的,寿者的意思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时间和运动的观察者。作为菩萨,必须在五蕴皆空、无我、无人、无众生之后,继续看破时间和运动,也看破自己超越时间和运动的行为,才能得证自身。 写到此处,觉得自己笨嘴拙舌,不能完全写出自己的理解,惭愧。摘《园觉经》一句如下:"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基本上意思接近了。 附:总结其他人关于【寿者相】的解释 1,寿者相是指能超越人的寿命的神人、天人、佛。 2,指人世间人人寿命不同,有婴儿夭折,有百岁而终。 3,指希望能有更长之寿命。 4,生死有区别,名为寿者相。 5,于七情经历长久而不割舍,名为寿者相。 6,有觉我之存在,为寿者相。

王维《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艾利希・冯・丹尼肯为什么是错的

        艾利希・冯・丹尼肯 是 《 诸神的战车?未解之谜 》的作者,主张外星人存在且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过遗迹,并亲身前往全球各地寻找证据,以证实自己的观点。         维基百科的页面里列举了两个例子,但是都具有一个天大的缺点,下面我来说一下,为什么这两个例子是有漏洞的。 1, 萨卡拉鸟 【1898年在埃及萨卡拉一处坟墓发现,被艾利希・冯・丹尼肯等 外星生物创造论 支持者当成古埃及有飞机与古代太空人的证据。】         这只鸟的外形像不像飞机姑且另说,但是仅仅从工艺落后的角度来看,把一片木头削平之后钉到鸟形雕刻的身上这样的操作,是不是比雕刻出展翅飞翔的真实的鸟更容易呢?尤其是鸟的飞翔姿态千变万化,有翅膀扇动极快的蜂鸟(埃及没有),也有在天空中滑翔、翅膀展开不动的鹰(埃及有),埃及工匠是不是更倾向于用一片平木来展现鸟的飞翔呢?         当然,这个例子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这个解释的牵强,因为无论多牵强的解释,信的人依然会信,不信的人永远不信。它的最大问题在于这个例子的时效性。我结合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 2, 【 丹达腊之灯 ,艾利希・冯・丹尼肯认为这就是古埃及人就有电灯的证据。】         这个"证据"有多牵强我不说,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来,但是结合上一个例子,它依然涉及到时效性的问题。       请问大 家,从艾利希发表《诸神的战车?未解之谜》(1968年)向前推算,距离发明飞机(1911年)多久?距离发明电灯(1878年)多久?如果我们根据现有证据估计未来科技的发展,可以确定单翼小型飞机和电灯泡肯定会在几十年内消失。那么单翼飞机和电灯泡在人类历史中起作用的时间也就是一百年上下,与人类历史相比来说极为短暂。既然这两样东西在人类历史中的存在时间如此之短,那么可以想见后来的考古者或许根本没有机会在人类文明的废墟中发现这两样产品。举个例子理解一下:古埃及的石刻艺术相当发达,可以想见当时有多种多样的石刻工具,但是能够留存至今的有几样?大多都已经随历史湮没,只留下断井颓垣供我们拼凑起当时的景象。所以那两件艺术品是飞机和灯泡的几率不大,反而作为单纯的艺术品的概率更高。        更深刻的讨论是,这种理论的真实性无论如何,都将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