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海威特i93无线蓝牙耳机体验

最近买了一副海威特i93无线蓝牙耳机,放几张图,说说感受。
颜色都是绅士黑,嗯,符合我的绅士身份。
右边是i93,左边是送的i39,包装盒如出一辙。
代言人毛不易,仔细看细节:
啥也没戴,在听空气。
这位代言人是不花钱请的吗?是和你们有仇吗?
 
  两个耳机能磁吸入位,充电是两个电极接触耳机上的触点,耳机充电盒有2200mah的电量,还可以当作充电宝用,slogan是have it have fun:
  把耳机放入充电盒后,如果耳机亏电,需要给耳机充电,后面的橙色小灯就不停闪。充电口自然是micro usb无疑,没有什么无线充电之类的,右边是能做充电宝的输出端。
  充电盒后面写了规格。
  耳机虽然写了左右,但是是完全对称的设计,上面各有一个所谓多功能键能接电话和切歌,实际上很硬,按下去需要把耳机按到脑子里的力气。
  说回耳机,耳机是入耳式,自带三个胶套,我用中号比较合适,但是戴了一会就感觉负压感很难受,换成小号立刻掉了出来。带着中号耳套做室内运动很结实不会掉下来,同时比较厉害的就是负压简直要把耳膜拉出来。
  外观看上去并不突兀,符合我一贯的低调作风。
  续航还可以,晚上看视频1hr,运动40min,电量减少了约1/3,和4hr的说法比较吻合。
  不支持一拖二。
  早上背单词时出现问题,背单词的音频是断断续续的,听一个单词,写一下,再听下一个,中间会有十来秒的时间没有声音,声音再次出现的时候,会出现吃字0.3-0.5s,也就是第一个音听不到,多数情况下还伴有刺啦的声音。这种现象证明这副耳机采用了很激进的电量策略,每10s没有声音就会降低连接频率,在普通的使用场景下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就是这么寸让我背单词时遇到了。
连盒子带耳机106g,单只5.3g,两只5.6g。
连带看一下送的i39,是颈挂式蓝牙耳机,亮点是能磁吸,续航还好,两副耳机配合用一天,这个没了用另一个,节奏很好。这副送的耳机支持一拖二,能同时连两个手机/一个手机+一个电脑,真正买的那个不行,哪说理去?
  如果你和我一样穿polo衫跑步,听诊器效应还能忍受,但是T恤的话,需要夹子把两边的电池夹在衣服上,否则不仅听诊器效应会震聋你的耳朵,两个电池仓还会不停地打在你的脸上。
 磁吸不能自动关机。
耳机塑料拼接感很重,带上去的感觉和小米的歪脖降噪耳机很像,舒适程度还可以。
以上两个耳机均不支持主动降噪,得益于胶套很紧被动降噪有一点效果。
充电口当然也是毫无疑问的micro usb。
不谈声音是因为我真的不会谈声音,而且这个价格的耳机也不能侈谈hifi。

价格是上述两件249领券减20,收货截图评价返30,折合200元。平心而论真的不贵了,但是我还是准备退货,因为这样的耳机给我的感觉是上一个时代的设计套了一个真无线的壳而已,另外我真正拿到手才发现,其实我不需要什么真无线。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全军尽墨

今天《宰执天下》又更新了一章,其中提到"全军尽墨"这个词,我不能理解,于是谷歌之,得其解释如下。 一,古时军败,俘虏皆施墨刑,曰"全军尽墨"。 原文在 此 ,我只摘取关键部分来说明。 四、墨刑,往脸上刺字并染墨。 《康熙字典》义项: "又五刑之一,凿其额,涅以墨书。《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 此条《故训汇纂》集释甚多,此处举隅一二: "《玉篇・土部》:墨,古罪墨刑。 "《汉书・刑法志》:墨,黥也。凿其额以墨涅之。" 墨刑与黥刑大体一致,均指在罪人额上刺字染墨。但在商周时期称为"墨",其后称为"黥"。根据此意推测,全军尽墨,乃是全军做了俘虏,脸上刺字充作奴隶作苦工去也。这也正好符合"全军覆没"的意思。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文中还提到墨字的诸多意义和出处,大多不符合"全军尽墨"的语境,唯有墨刑的含义稍通。 通家大多认为此说不合,因为没有典籍的支持。墨刑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长,直到光绪三十二年才废,但若说才子们到了民国才想起来把这件事入典,我觉得不可信。 二,墨通殁。 此说见 此 。 最后来看看"全军尽墨",这些天前世劫灰兄在问这个词,baiyu兄转发的博文应该说把所有相关资料都一网打尽,可惜却倾向于一种错误的解释: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这种解释的错误,前世劫灰兄说得很明白: 2.墨刑甚古,如此 尽墨 当是古语,而非新语。颇自相矛盾。 那么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 就是最简单的通假——墨通殁,尽墨即尽殁,所以全军尽墨即全军覆没。 至十月,正芳督筸兵千余援雒南,战败,及部将张上选皆死焉,一军尽殁将士不食已一日...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部分人认为是由毛泽东的题词“哈尔滨铁路局”和“工业学大庆”集字而来的,但根据观海听涛论坛的饮溪考证,这是不真实的。请问如下图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七字是由谁题词的? 饮溪原帖: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是谁写的? 线索: 1,天津工业大学的校名中“工业大学”四个字与哈工大的“工业大学”四个字字体一致。 2,“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是在毛在1963年所发布的一项指示中所提出的。 而在哈工大提供的老照片中,有“1957年苏联专家回国前合影”一照,其中就出现了目前所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字体。 因此,“大学”之“学”字,并非出自毛的指示,更不要说我翻遍网络也没有见到毛的“工业学大庆”题词。 哈工大老照片 3,哈工大的当前校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前校长铃木正雄在任期间所改定,由1938年1月1日起实行。而张学良在1933年热河战役失利后退出东北地区,继以1937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之后数十年,一直为蒋介石所软禁,因此不可能有机会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题词。 4,哈尔滨铁路局的名称不是毛的题词,铁路局大院里倒是有个“打不到车的毛泽东”雕像,但是并没有所谓题词悬挂在墙上。

潘作琴年表

序:潘作琴是《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指为反动大地主的寻乌县地主潘明征(绰号“屎缸伯公”)的孙子,更被毛泽东称为汕头西医第二个好手,由此我便想查查此人的履历,并借此整理了一篇年表。 潘作琴, Dr. Tsoh Chen Peter Pan, 1899-1959 1899年 出生于寻乌。 1912年(13岁)去英国留学。 1920-21 Treasurer of the University's Sino Scottish Society 中国-苏格兰社司库。 1921 Vice-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副总裁。 1922-23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总裁。 1922-24 Committee member 成为中国-苏格兰社委员会成员。 1924年10月24日(25岁)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MBBS,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 1924年末-25年初 潘初回国时,寻乌教会医院出千二百元一年请他,不就。 1930年5月 毛做《寻乌调查》,此时潘作琴在汕头行医,月入千多元。 1932年1月30日(33岁)潘作琴的次子潘其瑞在汕头出生。 1936年2月20日 《大汉公报》第四版载:潘作琴举为汕头市新年国际联欢会会长。 1938年4月14日(39岁)在香港注册行医,住所在Tytam Village,Stanley(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April 22,1938,Notice #326)。 1941年 搬家到CumberlandRoad,Kowloon Tong(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May 9,1941,Notice #558)。 1941-1942 在日占困难时期被选为中华宣道会执事(值理)。 约1942年 离开香港。 1944年末-1945年初(45岁) 作为秀州中学合并后的赣州联中的校董,将学生接到老家寻乌复课,二子名潘其铮、潘其瑞,此时也在此校读书。 1945年3月15日,,赣州联中在寻乌开校,共8个班级,条件艰苦,皆得仰仗潘作琴协助生活。 1945年6月 形势再次告急,赣州联中提前结束学期迁离寻乌后解散。 1945年9月 根据黄永玉的《蜜泪》,日本投降时潘作琴在老家寻乌。根据黄《我的文学生涯》,抗日时期潘作琴平日在美军飞机场工作,周末回寻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