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Digest October

 最近一些阅读摘录集合

  • 「是父亲教会了我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想象的习惯。 他会首先假定我们是从火星来的, 对这里一无所知, 必须对一切——诸如 “为什么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要睡觉” 那样的事情——进行探究。」——理查德·费曼
    • 卢昌海老师的博客里读到的,这种方法类似于小黄鸭debug,依靠耐心的抽丝剥茧建立知识体系。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上界面电化学课的时候,教授在解释时的细致程度给了我终身的震撼,之后我很少见到那样的人。


  • 「你不能控制别人,但你可以成为精通择人以及与别人相处的专家。」—— 《他人的力量》
    • 我记得郑渊洁写道:「混到可以不见人渣就算是混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你终于可以正确选择和你相处的人了。


  • One thing I have learned in a long life: that all our science, measured against reality, is primitive and childlike—and yet it i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we have.——Letter to Hans Muehsam (9 July 1951), Einstein Archives 38-408, quoted in The Ultimate Quotable Einstein (2010) by Alice Calaprice, p. 404
    • 对科学无可救药地爱。


  • 別れる男に、花の名を一つは教えておきなさい。花は毎年必ず咲きます。请告诉与你分手的男人一种花的名字。花是每年都会绽放的。——川端康成《化妆的天使们》
    • 或者在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吃一颗荔枝糖再去吻他,从此他看到荔枝就会想起你。


  • 《紅樓夢》第四九回:“[湘雲]腰裏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絛,腳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顯得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 四种动物的形容并不具象,但意向带来的冲击感真的太强了。四种动物都是攻击性很强,活力很强的,形容湘云的气势汹汹再妙不过。


  • 你不应该进入那种行业,做了两年的人可以和那些已经做了二十年的人,具有一样的工作效率。——《如何成功》
    • 低门槛不意味着没有积累性,要分开看。


  • 谨慎承诺,超预期交付。under-promise,over- deliver(by Kevin Kelly)


  • 所谓“负的方法”,就是对一个概念的定义不停地做减法的一个过程,有点像工业里的切削加工,把金属原材逐渐切割成精确的零件模样。这在道家思想中尤其明显,后在禅宗发扬光大。冯(冯友兰)举了一个例子:
“在《老子》和《庄子》两书中,始终没有说‘道’到底是什么,只说了‘道’不是什么。而一个人如果懂得了‘道’不是什么,也就对‘道’有所领悟了。”

    • 最近我在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有同样的感觉,对于道理正面的描述往往显得很无力,说服力还是要从反面来更有效。 


  •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博尔赫斯


  • 方希有看书习惯,而且会看书的人是了不起的,因为看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需要你既虔诚又挑剔,既信任又怀疑,而且它要求你像一摊水一样,一旦有新的水滴,马上就自然融入,仿佛从来没有这颗水滴一样。 
    • 这个比喻很棒,文学性很不错。但知识体系的粗粝感是很重的,没有那么丝滑。

  • 西班牙作家 Miguel de Unamuno 曾说过,纳粹主义通过阅读治愈,种族主义通过旅行治愈。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全军尽墨

今天《宰执天下》又更新了一章,其中提到"全军尽墨"这个词,我不能理解,于是谷歌之,得其解释如下。 一,古时军败,俘虏皆施墨刑,曰"全军尽墨"。 原文在 此 ,我只摘取关键部分来说明。 四、墨刑,往脸上刺字并染墨。 《康熙字典》义项: "又五刑之一,凿其额,涅以墨书。《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 此条《故训汇纂》集释甚多,此处举隅一二: "《玉篇・土部》:墨,古罪墨刑。 "《汉书・刑法志》:墨,黥也。凿其额以墨涅之。" 墨刑与黥刑大体一致,均指在罪人额上刺字染墨。但在商周时期称为"墨",其后称为"黥"。根据此意推测,全军尽墨,乃是全军做了俘虏,脸上刺字充作奴隶作苦工去也。这也正好符合"全军覆没"的意思。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文中还提到墨字的诸多意义和出处,大多不符合"全军尽墨"的语境,唯有墨刑的含义稍通。 通家大多认为此说不合,因为没有典籍的支持。墨刑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长,直到光绪三十二年才废,但若说才子们到了民国才想起来把这件事入典,我觉得不可信。 二,墨通殁。 此说见 此 。 最后来看看"全军尽墨",这些天前世劫灰兄在问这个词,baiyu兄转发的博文应该说把所有相关资料都一网打尽,可惜却倾向于一种错误的解释: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这种解释的错误,前世劫灰兄说得很明白: 2.墨刑甚古,如此 尽墨 当是古语,而非新语。颇自相矛盾。 那么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 就是最简单的通假——墨通殁,尽墨即尽殁,所以全军尽墨即全军覆没。 至十月,正芳督筸兵千余援雒南,战败,及部将张上选皆死焉,一军尽殁将士不食已一日...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部分人认为是由毛泽东的题词“哈尔滨铁路局”和“工业学大庆”集字而来的,但根据观海听涛论坛的饮溪考证,这是不真实的。请问如下图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七字是由谁题词的? 饮溪原帖: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是谁写的? 线索: 1,天津工业大学的校名中“工业大学”四个字与哈工大的“工业大学”四个字字体一致。 2,“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是在毛在1963年所发布的一项指示中所提出的。 而在哈工大提供的老照片中,有“1957年苏联专家回国前合影”一照,其中就出现了目前所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字体。 因此,“大学”之“学”字,并非出自毛的指示,更不要说我翻遍网络也没有见到毛的“工业学大庆”题词。 哈工大老照片 3,哈工大的当前校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前校长铃木正雄在任期间所改定,由1938年1月1日起实行。而张学良在1933年热河战役失利后退出东北地区,继以1937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之后数十年,一直为蒋介石所软禁,因此不可能有机会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题词。 4,哈尔滨铁路局的名称不是毛的题词,铁路局大院里倒是有个“打不到车的毛泽东”雕像,但是并没有所谓题词悬挂在墙上。

15块钱的无线充电器能用吗?

  最近在淘宝上买了一个无线充电器,原价19.9,然后这家店居然还可以领一张五块钱的优惠券,然后居然还包邮,所以最后总价就变成了14.9大洋。正好今天到货,所以给大家一个开箱加简单评测,看看这一只这么便宜的无线充电器到底能不能用。   先上包装正脸。   一股山寨味迎面扑来………… 实际上这只充电器也真的是山寨作坊出品的三无产品,包装上没有厂商信息和条形码。   内装无线充电器一个以及充电线一条,没有充电器,这也就意味着你得把手机自带的充电器拿出来给它供电,而且充电速度肯定要受到上游充电器的限制。   充电器本身大概是有9毫米厚,大小则刚好比我的nexus5大一圈,全身大塑料,手感也很轻,廉价感拔群。上表面是磨砂塑料,手机放上去很滑,如果桌子不平可能会滑下来,完全没有点金石那种安心感。   充电器底部有一红一蓝两个指示灯,没有手机被充电,则仅红灯亮,放上手机则红蓝一起亮。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红蓝出CP,看来虽然是小作坊,但还是有文化传承在里面的。   这只充电器采用了Qi标准,因此N5可以直接充电,手机里也会显示为无线充电。但是充电电流我不知道用什么app能测啊。   实测它的充电速度并不慢,而且发热也不大,仅能感觉手机后壳有温热感。也许是得益于硕大的机身,这个充电器的散热很好。 最后,开膛刨肚的时间到了,这只15块钱的充电器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用料又如何呢?好在它采用了卡扣式的装配工艺,省了热风机吹胶,拆开还是很方便的。   很可惜,这只充电器虽然空间很大,但只装了一个线圈,因此使用的时候必须对准中间位置。这块PCB也很可疑,中间预留了三个螺丝的位置,但是全部是空的,厂家采用了两个塑料柱来固定,感觉随时有可能会断掉。其余的我也看不出来是好是坏了。   虽然做工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对比起京东上其他品牌上百元的价格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因此这只充电器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