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艾利希・冯・丹尼肯为什么是错的

      艾利希・冯・丹尼肯诸神的战车?未解之谜》的作者,主张外星人存在且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过遗迹,并亲身前往全球各地寻找证据,以证实自己的观点。


      维基百科的页面里列举了两个例子,但是都具有一个天大的缺点,下面我来说一下,为什么这两个例子是有漏洞的。

【1898年在埃及萨卡拉一处坟墓发现,被艾利希・冯・丹尼肯等外星生物创造论支持者当成古埃及有飞机与古代太空人的证据。】

      这只鸟的外形像不像飞机姑且另说,但是仅仅从工艺落后的角度来看,把一片木头削平之后钉到鸟形雕刻的身上这样的操作,是不是比雕刻出展翅飞翔的真实的鸟更容易呢?尤其是鸟的飞翔姿态千变万化,有翅膀扇动极快的蜂鸟(埃及没有),也有在天空中滑翔、翅膀展开不动的鹰(埃及有),埃及工匠是不是更倾向于用一片平木来展现鸟的飞翔呢?

      当然,这个例子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这个解释的牵强,因为无论多牵强的解释,信的人依然会信,不信的人永远不信。它的最大问题在于这个例子的时效性。我结合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

2,

丹达腊之灯,艾利希・冯・丹尼肯认为这就是古埃及人就有电灯的证据。】

      这个"证据"有多牵强我不说,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来,但是结合上一个例子,它依然涉及到时效性的问题。

      请问大家,从艾利希发表《诸神的战车?未解之谜》(1968年)向前推算,距离发明飞机(1911年)多久?距离发明电灯(1878年)多久?如果我们根据现有证据估计未来科技的发展,可以确定单翼小型飞机和电灯泡肯定会在几十年内消失。那么单翼飞机和电灯泡在人类历史中起作用的时间也就是一百年上下,与人类历史相比来说极为短暂。既然这两样东西在人类历史中的存在时间如此之短,那么可以想见后来的考古者或许根本没有机会在人类文明的废墟中发现这两样产品。举个例子理解一下:古埃及的石刻艺术相当发达,可以想见当时有多种多样的石刻工具,但是能够留存至今的有几样?大多都已经随历史湮没,只留下断井颓垣供我们拼凑起当时的景象。所以那两件艺术品是飞机和灯泡的几率不大,反而作为单纯的艺术品的概率更高。

       更深刻的讨论是,这种理论的真实性无论如何,都将化为乌有,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本没有人能知道这种探寻的对象――飞机、电灯泡,艾利希的理论仅仅局限在那个时代,其受众也都是他的同时代的人,现在看来他的理论便十分可笑,再过百年,又还会有谁记得艾利希的高论?

       理论的兴废是常见的,也是严肃的,但其中却有一部分理论的衰败却是因为借助了不恰当的基础,当这个基础失去的时候,这套理论便可笑的衰败了,岂是通人所为?我辈当引以为戒。

Comments

  1. 但是,丹達臘之燈即使不是電燈,也不能否定它是高科技產品的可能性。

    ReplyDelete
  2. 但是,丹達臘之燈即使不是電燈,也不能否定它是高科技產品的可能性。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全军尽墨

今天《宰执天下》又更新了一章,其中提到"全军尽墨"这个词,我不能理解,于是谷歌之,得其解释如下。 一,古时军败,俘虏皆施墨刑,曰"全军尽墨"。 原文在 此 ,我只摘取关键部分来说明。 四、墨刑,往脸上刺字并染墨。 《康熙字典》义项: "又五刑之一,凿其额,涅以墨书。《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 此条《故训汇纂》集释甚多,此处举隅一二: "《玉篇・土部》:墨,古罪墨刑。 "《汉书・刑法志》:墨,黥也。凿其额以墨涅之。" 墨刑与黥刑大体一致,均指在罪人额上刺字染墨。但在商周时期称为"墨",其后称为"黥"。根据此意推测,全军尽墨,乃是全军做了俘虏,脸上刺字充作奴隶作苦工去也。这也正好符合"全军覆没"的意思。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文中还提到墨字的诸多意义和出处,大多不符合"全军尽墨"的语境,唯有墨刑的含义稍通。 通家大多认为此说不合,因为没有典籍的支持。墨刑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长,直到光绪三十二年才废,但若说才子们到了民国才想起来把这件事入典,我觉得不可信。 二,墨通殁。 此说见 此 。 最后来看看"全军尽墨",这些天前世劫灰兄在问这个词,baiyu兄转发的博文应该说把所有相关资料都一网打尽,可惜却倾向于一种错误的解释: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这种解释的错误,前世劫灰兄说得很明白: 2.墨刑甚古,如此 尽墨 当是古语,而非新语。颇自相矛盾。 那么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 就是最简单的通假——墨通殁,尽墨即尽殁,所以全军尽墨即全军覆没。 至十月,正芳督筸兵千余援雒南,战败,及部将张上选皆死焉,一军尽殁将士不食已一日...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部分人认为是由毛泽东的题词“哈尔滨铁路局”和“工业学大庆”集字而来的,但根据观海听涛论坛的饮溪考证,这是不真实的。请问如下图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七字是由谁题词的? 饮溪原帖: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是谁写的? 线索: 1,天津工业大学的校名中“工业大学”四个字与哈工大的“工业大学”四个字字体一致。 2,“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是在毛在1963年所发布的一项指示中所提出的。 而在哈工大提供的老照片中,有“1957年苏联专家回国前合影”一照,其中就出现了目前所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字体。 因此,“大学”之“学”字,并非出自毛的指示,更不要说我翻遍网络也没有见到毛的“工业学大庆”题词。 哈工大老照片 3,哈工大的当前校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前校长铃木正雄在任期间所改定,由1938年1月1日起实行。而张学良在1933年热河战役失利后退出东北地区,继以1937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之后数十年,一直为蒋介石所软禁,因此不可能有机会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题词。 4,哈尔滨铁路局的名称不是毛的题词,铁路局大院里倒是有个“打不到车的毛泽东”雕像,但是并没有所谓题词悬挂在墙上。

15块钱的无线充电器能用吗?

  最近在淘宝上买了一个无线充电器,原价19.9,然后这家店居然还可以领一张五块钱的优惠券,然后居然还包邮,所以最后总价就变成了14.9大洋。正好今天到货,所以给大家一个开箱加简单评测,看看这一只这么便宜的无线充电器到底能不能用。   先上包装正脸。   一股山寨味迎面扑来………… 实际上这只充电器也真的是山寨作坊出品的三无产品,包装上没有厂商信息和条形码。   内装无线充电器一个以及充电线一条,没有充电器,这也就意味着你得把手机自带的充电器拿出来给它供电,而且充电速度肯定要受到上游充电器的限制。   充电器本身大概是有9毫米厚,大小则刚好比我的nexus5大一圈,全身大塑料,手感也很轻,廉价感拔群。上表面是磨砂塑料,手机放上去很滑,如果桌子不平可能会滑下来,完全没有点金石那种安心感。   充电器底部有一红一蓝两个指示灯,没有手机被充电,则仅红灯亮,放上手机则红蓝一起亮。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红蓝出CP,看来虽然是小作坊,但还是有文化传承在里面的。   这只充电器采用了Qi标准,因此N5可以直接充电,手机里也会显示为无线充电。但是充电电流我不知道用什么app能测啊。   实测它的充电速度并不慢,而且发热也不大,仅能感觉手机后壳有温热感。也许是得益于硕大的机身,这个充电器的散热很好。 最后,开膛刨肚的时间到了,这只15块钱的充电器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用料又如何呢?好在它采用了卡扣式的装配工艺,省了热风机吹胶,拆开还是很方便的。   很可惜,这只充电器虽然空间很大,但只装了一个线圈,因此使用的时候必须对准中间位置。这块PCB也很可疑,中间预留了三个螺丝的位置,但是全部是空的,厂家采用了两个塑料柱来固定,感觉随时有可能会断掉。其余的我也看不出来是好是坏了。   虽然做工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对比起京东上其他品牌上百元的价格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因此这只充电器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