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魏源《观物吟》

      按:目前学界对于魏源的诗词并未给予重视,也并未电子化,因而不能搜索到,甚为不便。我读《观物吟》一诗中,有鬼魅、有幽梦、有悲愤、有感慨,神鬼禽兽皆拈来入诗,诚有崔嵬妙笔。因此我把这首诗OCR之后进行了校对,并发布于网络。原始图像附于文后链接。

《观物吟·十首》
      偶书所感,为《观物》、《观往》二吟,仿寒山《击壤》之体而易其貌。友人有赏者,有诤其议论为诗者,附七言末,以俟论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流,清济之源地下走。黄河千年澄不清,济水千年污不垢。君不见,重华父,英皇母,放勋外祖后夔傅,谁知外孙似舅不似父与祖。柳下、东陵竹马嬉,司马桓魋枣梨侣。君不见,猿臂善射秋善棋,摩诘前身应画师。设令易地两束手,玉局仙人不解琴与棋。岂惟书读今生迟似我,似我蒲卢祝,螟岭果蠃如同腹。前花落子后花开,枣火更新榆火续。悲哉后生之路前生熟,几见雀鸽鹰鸿变草木!

     君不见月下之影三大白,不知是主谁是客。水中之影百东坡,不知是我还是他。人知水月之影形神是,谁知梦寐之影由心起。猗顿不梦为穿窬,须眉不梦衣裙襦,鼠穴那有乘高车!犹渊写天鼓应桴,那用别寻行照图。今生若问来生种,醒时但问寐时梦。

     忆昔有客扶仙鸾,神风肃然来降坛。汉唐古人去千载,忽然觌面能书翰。耳目心手定何物,此中殊费寻倪端。墨磨一斗,尔手我手。乩散手退,尔于何有!人生躯壳一寓公,偶然姓氏题谁某。若言形骸名字之外无我存,何异乩神恋僵柳。堪笑达人老东坡,和陶不敢和挽歌。传舍信宿知谁何!

     世人解游仙,无人解游鬼。鬼介神祇仙佛间,变化升沉无二理。鬼兮鬼兮何所归?上者升天乘尾箕,中者五祀岳渎祇。下即人鬼享血食,丛祠野扩阴阴啼。功曹簿领若山积,业风吹人海潮至。不享血腥享臭气。一饱可抵终年祭,更有国殇十万能为厉。终南进士魄雄毅,万古鬼剑驱鬼骑。亦有鬼仙不受职,散发乘狸自游戏。不得神通得鬼通,鬼不金身法不雄。生前好游苦登陟,此时五岳云山朝夕至。生前怀古郁磋峨,此时元、明、唐、宋肩相摩。唐、宋鬼多秦、汉少,鬼寿享尽归大造。碧磷成阵作作芒,苍颉哭天天不晓。生前学道苦不力,不获生天不出世。传语世间驰走肉,生前早作死时计。

     我梦深山行蒺藜,后有猛虎前深溪,魑魅森来攫人食。悸醒银烛明绣帷,瓶花午夜香蔷薇。我梦江楼幂珠箔,兰心蕙质同杯酌,回肠荡气歌方若。雄鸡忽叫纸窗黑,布衾铁冷风萧索。我梦从军逐天骄,前锋夜战浑河桥,万帐霜寒堆髑髅。晓窗忽听流莺娇,午夜宿酲犹未消。我梦排云诉天阀,赐对瑶阶万言列,欃枪电扫风雷掣。阿香行雨周四溟,钧天乐奏泰阶平。巫峡哀猿啼五更,展转思服河汉倾。

     君不见,尼山严事柱下老,独不近容少正卯。孟柯宁受杨、墨逃,不许仪、秦列庠胶。万里潮州来辟佛,宁友大颠不友俗。由来世外有逸民,九流上世原并陈。温泉寒火不灰木,岂必五行无故新。断发文身隐至德,何妨端委开斯文。儒攻墨守争龂龂,握拳裂毗徒怒慎。君不见,白莲社里攒眉人,虎溪语笑风吹巾。

     君不见,始皇竟筑万里城,隋帝竟通千里漕。功在万世罪一世,岂必神禹同疏导!西藏之教能寝朔漠兵,和卓之教能息天山争。广谷大川自风气,岂能八表之外皆六经。南陌自晴北陌雨,东家击缶西家鼓。几世巢居易栋宇,由来裘葛更寒暑。堪笑周官竟被新都腐,单于二名嫌不古。

     君不见,禽兽逼人传上古,九州道路横豺虎。裸虫那敌爪牙横,爰是羲皇制网罟。弱肉强食翻手势,不惟除害反争利。蟠山竭泽神鬼号,大觉慈悲来救世。戒杀兼爱无等差,狼麟一律何能弭!我今以杀来止杀,不容鹰隼与豺獭。入山但捕獍与枭,入水但斩鳄与鲛。周处、澹台、孙叔敖,秉界炎火迎虎猫。生生杀杀皆天意,枭羹可以祀上帝。

     人非水火不生,非日月不明。未闻水火居其功,日月居其名。河润九里,岱云倏千里。形运不同,神运无涯涘。青冥荡荡空无垠,俯视富媪如弹丸。上帝高居眇视听,似闻下界群蚁喧。天雨粟,鬼夜哭,遂令大块如蟠腹。空谷之中似有人,叩之无有呼必应。夸父穷年逐日走,何如回光照至真。入之深深,即之窈窈。不受一切,乃可大受。与其实所无,曷若空所有!


     取才亦使勇冠军,取色亦使尹服邢。才色空群不及德,犹令一世推聘婷。纵惭轩辕、嫫后诫,终胜昆仑媚猪辈。深山大泽生龙蛇,美玉明珠发光怪。昨夜峨眉入汉宫,门媚户阀生春风。得非诗礼式金玉,得非星靥欺芙蓉。每况愈下犹不应,但传纤月新双弓。有女尚祝熊罴祥,有女尚警《关雎》章,如何但寻响屧廊。夷光尚不取,何况求孟光,鸡鸣待旦颠衣裳。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哈工大的校名是由谁题词的? 部分人认为是由毛泽东的题词“哈尔滨铁路局”和“工业学大庆”集字而来的,但根据观海听涛论坛的饮溪考证,这是不真实的。请问如下图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七字是由谁题词的? 饮溪原帖: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是谁写的? 线索: 1,天津工业大学的校名中“工业大学”四个字与哈工大的“工业大学”四个字字体一致。 2,“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是在毛在1963年所发布的一项指示中所提出的。 而在哈工大提供的老照片中,有“1957年苏联专家回国前合影”一照,其中就出现了目前所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字体。 因此,“大学”之“学”字,并非出自毛的指示,更不要说我翻遍网络也没有见到毛的“工业学大庆”题词。 哈工大老照片 3,哈工大的当前校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前校长铃木正雄在任期间所改定,由1938年1月1日起实行。而张学良在1933年热河战役失利后退出东北地区,继以1937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之后数十年,一直为蒋介石所软禁,因此不可能有机会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题词。 4,哈尔滨铁路局的名称不是毛的题词,铁路局大院里倒是有个“打不到车的毛泽东”雕像,但是并没有所谓题词悬挂在墙上。

全军尽墨

今天《宰执天下》又更新了一章,其中提到"全军尽墨"这个词,我不能理解,于是谷歌之,得其解释如下。 一,古时军败,俘虏皆施墨刑,曰"全军尽墨"。 原文在 此 ,我只摘取关键部分来说明。 四、墨刑,往脸上刺字并染墨。 《康熙字典》义项: "又五刑之一,凿其额,涅以墨书。《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 此条《故训汇纂》集释甚多,此处举隅一二: "《玉篇・土部》:墨,古罪墨刑。 "《汉书・刑法志》:墨,黥也。凿其额以墨涅之。" 墨刑与黥刑大体一致,均指在罪人额上刺字染墨。但在商周时期称为"墨",其后称为"黥"。根据此意推测,全军尽墨,乃是全军做了俘虏,脸上刺字充作奴隶作苦工去也。这也正好符合"全军覆没"的意思。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文中还提到墨字的诸多意义和出处,大多不符合"全军尽墨"的语境,唯有墨刑的含义稍通。 通家大多认为此说不合,因为没有典籍的支持。墨刑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长,直到光绪三十二年才废,但若说才子们到了民国才想起来把这件事入典,我觉得不可信。 二,墨通殁。 此说见 此 。 最后来看看"全军尽墨",这些天前世劫灰兄在问这个词,baiyu兄转发的博文应该说把所有相关资料都一网打尽,可惜却倾向于一种错误的解释: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张远山先生,我在陷入"墨"的各种义项中不能明确判断时,远山先生指教曰:"俘之,然后黥之(墨面),使成役徒。"全军尽墨之"墨"义遂明。 这种解释的错误,前世劫灰兄说得很明白: 2.墨刑甚古,如此 尽墨 当是古语,而非新语。颇自相矛盾。 那么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 就是最简单的通假——墨通殁,尽墨即尽殁,所以全军尽墨即全军覆没。 至十月,正芳督筸兵千余援雒南,战败,及部将张上选皆死焉,一军尽殁将士不食已一日

潘作琴年表

序:潘作琴是《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指为反动大地主的寻乌县地主潘明征(绰号“屎缸伯公”)的孙子,更被毛泽东称为汕头西医第二个好手,由此我便想查查此人的履历,并借此整理了一篇年表。 潘作琴, Dr. Tsoh Chen Peter Pan, 1899-1959 1899年 出生于寻乌。 1912年(13岁)去英国留学。 1920-21 Treasurer of the University's Sino Scottish Society 中国-苏格兰社司库。 1921 Vice-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副总裁。 1922-23 President 升为中国-苏格兰社总裁。 1922-24 Committee member 成为中国-苏格兰社委员会成员。 1924年10月24日(25岁)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MBBS,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 1924年末-25年初 潘初回国时,寻乌教会医院出千二百元一年请他,不就。 1930年5月 毛做《寻乌调查》,此时潘作琴在汕头行医,月入千多元。 1932年1月30日(33岁)潘作琴的次子潘其瑞在汕头出生。 1936年2月20日 《大汉公报》第四版载:潘作琴举为汕头市新年国际联欢会会长。 1938年4月14日(39岁)在香港注册行医,住所在Tytam Village,Stanley(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April 22,1938,Notice #326)。 1941年 搬家到CumberlandRoad,Kowloon Tong(载于The Hong Kong Gazette,May 9,1941,Notice #558)。 1941-1942 在日占困难时期被选为中华宣道会执事(值理)。 约1942年 离开香港。 1944年末-1945年初(45岁) 作为秀州中学合并后的赣州联中的校董,将学生接到老家寻乌复课,二子名潘其铮、潘其瑞,此时也在此校读书。 1945年3月15日,,赣州联中在寻乌开校,共8个班级,条件艰苦,皆得仰仗潘作琴协助生活。 1945年6月 形势再次告急,赣州联中提前结束学期迁离寻乌后解散。 1945年9月 根据黄永玉的《蜜泪》,日本投降时潘作琴在老家寻乌。根据黄《我的文学生涯》,抗日时期潘作琴平日在美军飞机场工作,周末回寻乌行